清遠已經在廣東創造了經濟“六連冠”,被譽為“清遠速度”和“清遠現象”,清遠市委市政府是如何為清遠的發展定位的?
陳家記:清遠是一個發展中的城市,它建市的時間不長,1988年才建的市。再加上原來的基礎比較差,所以清遠在經濟上相對于其他地區要落后。清遠歷屆領導班子帶領全市人民經過長期的探索,為清遠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清遠發展的路子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清遠的地理比較好,它處于珠三角和粵北山區的結合處,這里離省會城市很近,離廣州白云機場也很近,所以我們認為清遠要發展首先要搞好環境。為了完善各方面的條件,市委市政府決定提出來要把清遠建設成“綠色經濟強市,嶺南宜居名城,華南休閑之都”作為我們清遠發展的定位。
中國經濟周刊:我們看到全國各地的城市都在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如東莞等珠三角城市提出了“騰龍換鳥”,而清遠提出了“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鎮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發展戰略,如何看待這“四個化”發展戰略對清遠發展的意義。
陳家記:一個地方“無工不富,無農不穩”,清遠也不例外,清遠的欠發達就欠在工業不發達。我們推進工業園區化,促進工業向園區發展,不能夠繼續以往“處處點火,村村冒煙”的發展方式,所以我們要讓工業進園區,最大限度地控制工業的污染,讓我們清遠經濟發展了,但是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態。“農業產業化”就要求大力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的資源向規模生產,一方面規模生產可采取一系列先進的生產技術,農業機械化才能夠得到推廣,農業的水利設施才能夠完善。在推動城市建設特色化方面,既不能夠照搬照抄國外,又要彰顯清遠的個性。清遠的人口分散地分布于粵北地區,走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不僅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會改善,基礎設施的投入會更加節約,土地的利用率也會提高。在管理人性化方面,要促進我們的財政資源向公共事業來集中,并體現在社會管理和人性關懷這些方面。
中國經濟周刊:應該如何看待清遠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清遠在這方面有哪些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分享?
陳家記:清遠市委市政府給“宜居城鄉”提出了五個指標,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生活方便度和公共安全度。這幾年清遠的經濟社會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清遠的發展可以說是速度與質量是協調的,城市跟農村的發展是協調的,另外就是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協調的。在此輪廣東省的產業轉移過程中,清遠已經逐步融入了珠三角的產業鏈,但清遠承接產業轉移不是工廠的簡單搬家,不是說在珠江三角洲里面的不要的工廠就搬到我們這邊來重新開個新廠,我們要求這個搬遷的過程就是更新改造和優化升級的過程,通過淘汰、升級、引進和創新,通過技術創新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工業污染,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珠三角“后花園”。中國經濟周刊:我們看到前幾年清遠被稱作珠三角的“后花園”,而如今又提出了要成為“華南休閑宜居名城”,應該如何看待清遠在這方面的優勢?
陳家記:清遠的生態和環境,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不能夠為了謀求一時的經濟發展而破壞我們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自然資源為代價,所以我們提出來清遠要發展,但是要發展綠色經濟。清遠是一個旅游大市,前幾屆的班子提出來要把清遠打造成珠三角的“后花園”,通過很多人的努力,這個“后花園”已經基本形成,森林覆蓋面積達10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7.4%,每年大概都有一兩千萬人到清遠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所以我們完全有條件做“華南休閑之都”。